环保高压 “双高”产业转移被动变主动


目前,市经信委正在官方网站对北京市2014年第二批调整退出工业企业奖励资金额度进行公示,公示截止时间是本周日。这份名单共包含有32家企业,其中包括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第一线材厂)这样背靠首钢的“明星”企业,也有北京市板桥福利灶具厂这样的名气不太响亮的公司。此次调整退出北京,这些企业能够获得金额不等的奖励资金。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表示,产业转移归根结底是由成本上涨引起的,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表面上看是是“被迫”迁出北京,实际上是因为环保成本的上升致使总成本增加,为了保证盈利点寻求更低成本需求,有意愿的转移。原先环保成本属于隐性的,由于不够透明许多企业通过违法排污的手段谋求利益最大化,但随着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越来越受到法律“关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越来越大,企业不得不将环境外部性成本内在化,导致短期内生产成本迅速高涨。

当一个城市过于拥挤,它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就好比在相同收益下,轻资产的企业比重资产的企业更具有优势。对当下的北京来说,确实应该减减负了,而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离开,无疑是为其他新兴产业提供发展的空间。优秀人才汇聚北京,促其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将会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为了“减负”,北京正在逐步提高工业企业的排放标准,2014年年底前将有500家排放不达标的污染企业退出北京,铸造、烧结砖瓦、化工、家具等六大行业也将退出北京。这些行业曾经为北京市贡献了GDP,如今却面临“去哪儿”的问题。

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指出,经过治理仍没有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污染企业,北京不要,估计北京周边省市也不会要,北京不支持这样的企业在周边布局。因此,“双高”产业想要顺利落户其他地区,前提是必须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然而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并非易事,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生存的压力更大。因此,这些“双高”企业应选择抱团发展,通过发挥集聚效应充分利用环保设备降低环保成本,提高区域竞争力,对外形成良好的辐射效应。

非一线城市对于这些“双高”产业应该持有包容和谨慎的态度,之所以要包容,是因为这些产业的存在必然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样能为当地GDP作出贡献,促进当地居民的收入的提升,毕竟二三线城市不具备吸引人才的优势,也不可能一口气与一线城市比肩发展,而是通过产业不断提升城市质量,再谋求新发展;之所以谨慎,是要选择那些环保达标的企业,这不仅是对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保障,也是避免重蹈环境“透支”的覆辙。所以,非一线城市要以开放的姿态与这些企业积极互动,通过为其量身打造环保产业园,将对环境污染降低到最小的同时,又能让企业降低环保成本。

“双高”产业主动选择离开成本日益增长的一线城市,转而投入二、三线城市的怀抱,并不是被唾弃,而是从区域全局来考虑,构造新的多元化产业结构,形成区域竞争力,与其他产业相互补充,相互支撑。而且,在新的城市打造新的产业圈,也更容易形成极具有产业特色的产业集群,为该产业今后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