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气候变化大会:在踟蹰中前行 ——专访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

“即使是有一些小的进展,也是很令人欣喜的”,连续第十年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谈判的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华沙气候变化大会在核心议题上没有取得重大进展,但目睹了十年间气候变化谈判的冷热起伏,巢清尘还是给出了这样的评语。

  大会取得有限成果

  11月23日晚,第1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经历了长达12天的艰难谈判后,在波兰华沙落下帷幕。

  不出所料,2013年的气候变化大会又一次延时。不眠不休的“加时赛”虽然令人疲惫,但还是“赛”出了些许的成绩,正如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会后所表示的:“有很多议题的结果并不满意,但是我们能够接受。”

  据巢清尘介绍,华沙气候变化大会在德班平台、资金问题、损失与损害、森林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有限的进展,这些进展也为未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德班平台方面,各方在所有国家需要减缓排放问题上达成一致,即尽可能在2015年第一季度之前,通过“有意愿的国内决定的贡献”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明确了“发达国家2020年前要加大减排力度,还要兑现资金和技术支持”,并保留了德班授权中的语句“在公约下适用于所有缔约方”。对2020年之后的减排义务也做了初步安排,明确了从现在到2014年的利马气候变化大会,再到2015年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期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资金问题方面,发达国家在2009年承诺提高他们对于贫困国家的援助。但是在华沙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达国家表示他们无法对所有的极端气候灾害负责,因此拒绝确定2013年到2019年的援助方案。目前仅仅得到一份草案,发达国家需要给予“等级上增长”的援助,并且每两年进行一次反馈。但是,如果缺乏具体出资数额,快速启动资金和中长期资金只是一个“空壳”。

  在“损失与损害补偿”问题方面,华沙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了一份新的“华沙国际机制”。根据该机制,发达国家需要帮助最脆弱的人群处理极端气候带来的损失,这些极端气候包括干旱、洪水、海平面上升等。发展中国家强调“机制”,从而区分发达国家已经承诺过的2020年后每年1000亿美元。但是“机制”的具体形式需要到2016年才能确定。

  此次气候变化大会所达成的唯一具体成果,就是在REDD+(在发展中国家通过减少砍伐森林和减缓森林退化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华沙框架方面保护热带森林的新措施。协议决定建立涉及几十亿美元的《REDD+华沙框架》,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来自毁林和森林退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美国、挪威和英国政府承诺将为该机制提供2.8亿美元的支持。

  中国代表团积极推进谈判

  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气候变化谈判中也不例外。“可以说,中国代表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会的最终走向”,巢清尘说。

  今年,中国是基础四国的主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而且,中国代表团的谈判代表们在大会的一些议题上担任协调员。不只是参与方,还是协调方和组织方。在此次气候变化谈判过程中,中国代表团积极参与了五十多项议题的讨论,建设性地推动各项议题取得进展。“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气候变化大会中的‘中国角’活动”。巢清尘告诉记者,“中国角”活动始于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经过几年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今年“中国角”的活动主题十分宽泛,参与人员的国籍和层次都更加多样化,公约执秘和许多国外的高层都参与到活动中,许多中国专家和企业也都在“中国角”积极发声。“活动真正地融入到了国际交流的平台之中。”巢清尘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

  中国气候服务系统计划

  在华沙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中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发布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战略规则。据巢清尘介绍,气象部门已经在落实适应战略、开展适应行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前几年气象部门所做的8个区域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另外,由国家气候中心牵头,中国气象局目前正在推进中国气候服务系统计划的制订。

  2009年,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决定由世界气象组织及其合作伙伴建立一个全球气候服务框架(GFCS),加强以科学为依据的气候预测和服务的制作、提供、交付和应用。2013年7月,第一届政府间气候服务大会通过了GFCS实施计划和管理机制,标志着GFCS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全球气候服务框架的愿景是促进社会更好地管理因气候变率和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各种风险和机遇。GFCS将优先发展农业与粮食安全、灾害风险减缓、水资源、公共卫生等四个领域的服务能力。

  中国气候服务系统则秉承了GFCS的原则和理念,面向国家需求和科技前沿,突出“大气象”的服务理念,拓展在气候、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外延;依托“大业务”的基础条件,重点强化用户交互界面和重点领域的建设,促进天气、气候业务融合,整合形成集约化、一体化、综合化的业务能力;发挥“大体系”的体制优势,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及效益发挥体系,在国际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着眼“大成效”的服务目标,通过中国气候服务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应对天气气候风险的能力。“这个服务系统的宗旨跟全球气候服务框架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让气象部门的信息跟用户更好地对接。我们的目标是,做成点对点、端对端的系统,来更好地管理灾害风险。”巢清尘介绍道。

  与GFCS相比,中国气候服务系统除了在农业与粮食安全、灾害风险管理、水资源、公共卫生等四个领域,还依据中国特色,初步考虑增加能源和城镇化两个新领域。


XML 地图